讓舞動的指尖傳遞幸福 傳承苗族服飾制作技藝
楊會芝(右)在向徒弟傳授苗族服飾的制作技巧
楊會芝在刻圖案
著名歌唱傢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時,身上穿的是一套苗族盛裝;著名作傢沈從文先生也對苗族服飾大加贊賞,稱其為 花紋或秀美壯麗,或非常細致,藝術水平極高 。
事實上,對於苗族尤其是苗族女性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穿戴在她們身上的苗族服飾。位於桐梓縣東北方向的大山深處,就有一個苗族聚居地 馬鬃苗族鄉,當地69歲的楊會芝老人,是省、市美國商標註冊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梓苗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,其刺繡、蠟染等苗族服飾制作技術堪稱一絕,她也被美國商標類別人親切的稱為 楊婆婆 。
苗族服飾文化歷史悠久
馬鬃苗族鄉是桐梓縣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鄉,這裡聚居的全部為紅頭苗族,是苗族的一個支系,因婦女頭飾盤紅帶而得名。
據史料記載,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,他們的先民在先秦時代就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地區,此後的漢、唐、宋時期,苗族經歷瞭多次大規模的遷徙,形成瞭如今分佈在黔、湘、滇、川、鄂、瓊等省聚居的格局,有花苗、青苗、白苗、紅苗等支系。
少數民族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,苗族也不例外,苗族的歷史文化是靠口口相傳和服飾圖畫藝術來表達的。
雖然苗族各個支系的服飾在搭配方面有所區別外,但總體上仍保持著民間的織、繡、挑、染的傳統工藝技法,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,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,或者挑中帶繡,或者染中帶繡,或者織繡結合,從而使這些服飾花團錦簇,流光溢彩,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。
從內容上看,苗族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,有表意和識別族類、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,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傢學者稱為 穿在身上的史詩 。
從服飾圖案上看,苗族人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,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艷麗感,這也是苗族服飾所具有的獨特魅力。
一針一線體現心靈手巧
紅頭帕、綠腰帶、百褶裙 走進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龍臺村 會芝刺繡蠟染 坊,四周陳列的苗族服飾令人目不暇接。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楊會芝,正在聚精會神地制作苗繡衣裙,隻見五顏六色的絲線,伴隨著她靈巧的手指上下翻飛,一件精巧的刺繡作品在針線的來回舞動中逐漸成形。
從7歲開始,楊會芝就跟隨母親學習苗族服飾制作,美國商標分類十幾歲時已掌握瞭苗族傳統的紡紗織佈、刺繡蠟染等各種技法,成為當地數一數二的苗族服飾制作能手。
據楊會芝介紹,苗族服飾主要以女性服裝為主,由頭帕、肩帶、衣裳、圍腰、飄帶、褶裙和綁腿組成,制作程序不僅多,而且比較復雜,分麻紡工藝、挑花工藝兩大部分。其中麻紡工藝包括紡麻、漂白、蠟染、織佈等;挑花工藝則涉及挑花技法、紋飾圖案的造型、紋樣色彩的搭配和紋飾圖案的內涵等。
在圖案的選擇方面,通常都會繡上河流、山川、駿馬等圖案。
楊會芝解釋說,苗族沒有文字,所以用這樣的符號來顯示苗族文化和風土人情,同時也寄托著美好的祝福,楊會芝說,制作苗族服飾是個功夫活,全靠手一針一線來縫繡,講究的是心靈手巧,一套完整的苗族服飾,得花一年半時間才能制作完成。
指尖繪就錦繡藍圖
馬鬃鄉地處高寒之地,如何讓民族文化走進現代生活,讓桐梓苗族服飾更好地得到傳承和發揚?
對此,當地黨委政府從2014年起,實施瞭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戰略,打造苗鄉旅遊產業示范園區,收集整理流傳於民間的苗族文化、故事、歌曲、舞蹈,同時對苗族同胞的民居進行風貌改造,興建瞭紅苗文化廣場、精品民宿、苗傢風情露營基地等項目。
楊會芝也在鄉政府的支持下,開辦瞭 會芝刺繡蠟染 坊,作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根據地 ,並且招收瞭一批徒弟,每天手把手教授苗族服飾的制作技巧。
用心 細心 專心 是她對徒弟的要求。她認為,隻有投入地進行學習,才能真正學到苗族服飾的制作技巧。
隨著近年來遊客的增多,楊會芝從中看到瞭商機。今年初,她和幾名徒弟一起成立瞭桐梓紅苗藝紡服飾有限公司,除瞭銷售苗族服飾外,還創新設計制作瞭各種首飾、福佈、杯墊、手機包等裝飾品,深受遊客喜愛。
一套苗族服飾能賣3000 4000元,其它首飾、福佈等裝飾品也能賣幾十到幾百元。 楊會芝說。
一根針、一雙手,楊婆婆繪就一幅錦繡藍圖。 鄉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如此評價楊會芝。
希望來我們這裡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,讓他們瞭解苗族文化,共同分享屬於大山裡的那份美麗 。楊會芝說。(遵義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飛)
- Jan 10 Wed 2018 23:34
美國商標分類 尋找美國商標檢索的事務所~
close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